十二月的街頭,炫目的彩燈、常青樹的裝飾如期而至,輕快喜樂的的音樂回蕩在耳邊,時刻都在提醒我們冬季中最熱鬧的節日——圣誕節的來臨。
顧名思義,圣誕節原是個宗教節日。不過尋本追源,圣經卻并沒有明確記載過耶穌的誕生日期,乃至現在的圣誕節都是后人公定紀念日。早在十九世紀,隨著圣誕卡等巧思的走俏,圣誕節也逐漸流行起來,圣誕慶祝習俗在北歐流行后,結合著北半球冬季的圣誕裝飾也相應出現,到十九世紀初發展至中葉,整個歐洲、美洲開始過起了圣誕節,并衍生出了相應的圣誕文化。
提到圣誕節的文化,就不得不提那個微胖界的白胡子老爺爺:圣誕老人。他的原形來自公元四世紀的一位神父——尼古拉斯。這位神父一生樂善好施,喜歡不張揚的去做每一件善事。就和所有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先賢一樣,尼古拉斯死后被尊為圣徒,化身為身穿紅袍、頭戴紅帽的白胡子老頭子。每年圣誕節他駕著鹿拉的雪橇從北方而來,由煙囪進入各家,把圣誕禮物裝在襪子里掛在孩子們的床頭上或火爐前。
當然,圣誕老爺爺并不是節日唯一的關鍵詞。世界各地慶祝圣誕節的方式五花八門,圣誕“吉祥物”也是讓人眼花繚亂。
姜餅人
對于圣誕節期間大街小巷出現的姜餅人大家都不陌生了,但為什么要在圣誕節制作姜餅人你知道么?官方說法是它源自伊麗莎白女皇一世某次在宴會上的突發奇想,她命令點心師把姜餅做成賓客模樣。但歐洲民間更愿意相信另一個浪漫的故事:姜餅人的流行來自于一對因為戰爭而分開的戀人,年老后擔心對方找不到自己,便在自己的村莊里出售對方模樣的姜餅人。
掃把
在與圣誕節息息相關的北歐地區,他們卻與掃把有著不解之緣:每年平安夜,年長的人都會都不厭其煩地把所有掃把藏起來。原來在當地傳說中,巫婆和其他各種魔鬼會在平安夜出沒,而巫婆行走江湖必備的自然就是掃把啦。
木頭人
在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家家戶戶都會出現一個叫做卡嘉那的戴著紅帽的木頭人。這個奇怪的圣誕公仔頗受孩子們喜愛,因為大人會趁孩子們不注意的時候,將圣誕禮物藏在公仔蹲著的毯子下面,給予孩子們一年的祝福。
小怪獸
對于好孩子來說,圣誕節有圣誕老人發禮物,對于壞孩子嘛,就有怪獸圣誕老人坎卜斯來懲罰他們啦。坎卜斯起源于德國童話。如今,年輕人紛紛打扮成坎卜斯怪獸的模樣,游走在奧地利、羅馬尼亞、巴伐利亞以及其他巴爾干半島國家的街道上,只為嚇唬不聽話的孩子。
而在宗教色彩相對沒有那么強烈的亞洲,人們更將互贈禮物作為圣誕節的首要大事。送禮對象尤以 “配偶、戀人”為多,儼然已經成為情人節的預演。而在自古崇尚禮文化的中國,人們對圣誕節的熱情更是不減。既然已經有“粽子節”、“月餅節”在先,那“送禮節”的設定也是水到渠成。臨近一年的尾聲,人們習慣于在圣誕節歡聚在一起,參加派對,選購商品,為這一年陪伴在身邊的大親友以及愛人們送上最誠摯的禮物和祝福。
在美好的圣誕佳節,宇舶表精心挑選由羅梅羅·布里托設計的精美手包,并奉上蘊含甜蜜和快樂的圣誕食物,愿陪您共度溫暖幸福的圣誕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