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鎮民生甜食館,原名民生甜食館,始創于1957年,曾以北方水餃、面食等產品聞名江城三鎮,是武漢老字號的餐飲企業。歷經半個世紀的民生甜食館,一度迅猛增長,也曾在京城曇花一現,而后很快陷入低谷,潮起潮落中又給了我們哪些啟示呢?
雅致就餐的環境戰略
當初,武漢三鎮的小吃大多自成一家、雜亂、就餐環境不夠好。沒有像樣的板凳桌椅、讓人吃得很尷尬。民生甜食館,一開始的經營戰略,就不是去跟那些角落里的店鋪比拼味道,而是通過統一三鎮的小吃在一起,“吃的不是飯,是環境!”。解決了消費者對于就餐環境不滿的這一痛點,新穎別致的民生甜食館在2002年到2012年的十年間迅速在武漢三鎮蔓延開來。
平價定位戰略
因為民生甜食館的目標市場定位是早餐群體,所以民生甜食館的價位是低端價位。10元以內要解決一頓早飯!因此民生甜食館大受上班族、學生族歡迎。
到2012年民生甜食館一共開出84家連鎖店,其中8家為自營店,9家在市外,其余均為市內加盟店。然而同樣在這一年,竟有9家民生甜食館夭折,其中就包括了北京唯一一家民生甜食館。
放養式加盟損害品牌:
為求迅速擴大市場,民生甜食館采取放養式加盟,每家店環境、味道、甚至店員著裝都不一樣。沒有標準化的管理,而盲目擴張,任意放養,沒有為加盟店提供后方支持,比如同樣是豆皮,總店食材、配料都是有要求,但加盟店急功近利、偷工減料、操作也不規范,導致民生甜食館的生意和品牌形象都受到了巨大的影響。
照搬湖北模式導致水土不服:
拿北京店舉例,這家三鎮民生甜食館位于北京三環和四環之間的東鐵匠營,營業面積220多平方米,北京店的產品有40多種,和武漢的門店品類差不多。然而由于照搬了武漢店的口味和經驗模式,幾乎每個月都在虧損。7個月下來,虧損竟達到百萬元。無奈之下,北京店終于關張,轉而考慮在上海開設分店。
與武漢相同,北京門店也有多達40多種的小吃,價格也只比武漢貴一到二元。那么失敗的原因在哪里?
1.北京人吃早飯只有一兩種品種:雜醬面、豆汁之類,沒有武漢人那么多的概念,所以受眾和產品文化就存在差異。
2.北京作為一個快節奏的大都市,很多人并沒有太多的時間坐下來好好享受一頓早飯。
3.相同的營業面積,武漢的店租和北京不在一個比較層面,人工費和材料費也不在一個水平,武漢店的盈利結構和模式在北京受到了沖擊。
4.口味問題,作為南方小吃,要想在北京這個北方市場受到歡迎,就必須做一些迎合北方人口味的改良,在正宗和改良之間找到一個市場的平衡點。民生甜食館在外地市場的這個點上失去了平衡。
由于北京門店的失利,三鎮民生甜食館上海門店,會在漢派小吃口味上進行調整,從而適應上海市場消費需求。上海人口味偏甜,蔥煎包餡料就考慮多加點糖,另外一改原先蓋澆飯模式,推出盒飯套餐模式。在上海開店,不會去租店鋪,會考慮依附商圈,這樣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
陳漢華稱,他去上海考察過多次,很多快餐小吃在上海都是借助商圈做起來的。不管怎樣,他都要去試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