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ite id="syceu"></cite>
  • <small id="syceu"></small><abbr id="syceu"><table id="syceu"></table></abbr>
  • <abbr id="syceu"><button id="syceu"></button></abbr>
  • www.ymmtgmh.com — 中國知名的頂級女性時尚網站!
    當前位置:首頁 > 娛樂 >

    童話故事有那么多,為什么愛麗絲的夢可以做&#160;150 年?

    來源:摩登時尚網(www.ymmtgmh.com)時間:2015-08-16 13:30作者:Tom熱度:手機閱讀>>


    童話故事中不乏各種陽光明媚、美好勵志的,而卡羅爾的這個荒誕童話,這個愛麗絲的夢卻可以延續這么多年。

    有這么一部兒童文學作品,自其出版至今剛好 150 周年。為了給它慶生,英國人也是忙壞了。

     

    英國皇家郵政發行了一套 10 枚以該故事為主題的郵票,由設計師 Jason Godfrey 與插畫師 Grahame Bakersmith 協作設計完成。

     

    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童年博物館推出了關于該童話的新展,以時間為線索,全程回顧它在 150 年里的演變,并展示它對當代流行文化的影響。

     

    英國設計師、人稱“西太后”的薇薇安·維斯特伍德和 Vintage Classics 出版社合作,推出這本文學作品的收藏版。她都 74 歲了,還親自為其設計封面。

     

    這本長壽的童話書就是《愛麗絲夢游仙境》。 1865 年,查爾斯·路特維奇·道奇森化名路易斯·卡羅爾出版了第一版。 2015 年 ,《愛麗絲夢游仙境》問世 150 年。在這漫長的年歲中,它被翻譯成 174 種語言出版,暢銷全世界。聽說,美國耶魯大學的兩位教授還準備把《愛麗絲》翻譯成埃及的象形文字。

     

    可是,明明童話故事有那么多,其中不乏各種陽光明媚、美好勵志的,為什么青春常駐且經久不衰的是卡羅爾的這個荒誕童話呢?在出版初期,它甚至被評價家稱為是“毫無條理、一群怪人的瘋言瘋語”。

    一個神奇的作者和一本怪誕的童話書

     

    《愛麗絲夢游仙境》原本只是卡羅爾為了消磨旅途時光、給三個小女孩編的一個奇幻小故事。后應愛麗絲·利爾德,即故事中“愛麗絲”的原型的請求,卡羅爾才耗時兩年將故事寫成完整的作品。如果不是因為愛麗絲,大概后人都沒機會看到這么精彩的童話了。

     

    ▲路易斯·卡羅爾

     

    跟故事一樣,作者卡羅爾本身也是一個神奇的人。他是一位在神學院任職的數學老師。但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是一位文藝的理科生。因為他從小時候就開始編家庭雜志,寫過很多打油詩,還畫過連環漫畫。 1850 年,在他準備牛津大學入學考試的同時,他還寫了一本叫《教區長管轄區的雨傘》。他極具寫作天分,在攝影方面也多有造詣。

     

    據說,卡羅爾 7 歲的時候已經讀完了班揚的《天路歷程》。要知道,在西方這部寓言體作品通常被看做是僅次于《圣經》的基督教重要讀物。而卡羅爾能在年僅 7 歲的幼年期就讀完這本經典,足以說明他其實是個天才。

     

    ▲卡羅爾鏡頭前的愛麗絲·利爾德

     

    可天才總有天才的煩惱。卡羅爾當然也有。他生性靦碘,患有嚴重的口吃,孩提時代經常被小伙伴嘲笑,這就導致了他在社交上一直是羞澀和怯懦的。只有和兒童在一起的時候,他才會覺得自在。而最令他傾心的則是小女孩。

     

    在他的攝影作品中,多以年幼的小女孩為模特(他尤其熱衷于為愛麗絲拍照),且偶爾小模特會有“衣衫不整”的造型。卡羅爾本人認為孩子是性感的,這是試圖表達孩子的天真和純粹,但當時的人們似乎并不這樣想。愛麗絲的父母可能也正是因為這些照片而與卡羅爾斷絕聯系過一段時間。

     

    作為數學家,卡羅爾的邏輯清晰縝密。但是看過《愛麗絲》,不管是童話或者電影的人都會發現,在卡羅爾筆下的愛麗絲世界里邏輯其實是行不通的。在這里,愛麗絲會忽大忽小,老鼠和鴨子會為不明所指的代詞爭吵不休,毛蟲先生見人愛理不理、還喜歡問“你是誰”,甲魚明明沒經歷過什么悲劇卻一直哀哀凄凄,還有永遠開不完的瘋狂茶會和先判決再審訊的法庭。這儼然就是一個將荒誕和離奇一路進行到底的莫名世界。

     

    再看同時期的丹麥童話作家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人家不愧是“世界兒童文學的太陽”(今年這位童話大師離開我們恰滿 140 周年),用一個個溫和友好的童話將這個世界的真理娓娓道來。

     

    他的童話里,努力的人最后會變美,比如,丑小鴨;善良的人會為了愛人犧牲自己,比如,海的女兒;朋友之間的友情是可以打破魔法的,比如,格爾達和加伊;愚蠢的人是會被嘲笑的,比如,穿透明衣的國王。在這里,你看到的世界是美好的、正常的,一切都是現實世界的邏輯(現實世界的確是邪不壓正的吧)。

     

    ▲“瘋帽子”的茶會

     

    可是,若是稍微了解一下卡羅爾所處的維多利亞時代,你就會發現,一切卡羅爾的荒誕都是有根可循的,并非一派胡言。無止息的茶會是當時英國常見的社交活動,整天喊著要殺人的紅皇后也是維多利亞統治階層的影射(諷刺的是,維多利亞女王還是《愛麗絲》的忠粉)。

     

    總是咧著嘴笑、露出鋸齒狀牙齒的柴郡貓極有可能來源于英國俗語“笑得像一只柴郡貓( grin like a Cheshire cat )”。還有很多角色名也是取材于卡羅爾身邊的人,如第三章中的渡渡鳥就是作者自已(作者因口吃說話聽上去就是 dodo )、鸚鵡( Lory )和小鷹( Eaglet )則是愛麗絲的姐妹。

     

    在《愛麗絲》的表達方式上,卡羅爾用到了很多令人叫絕的雙關語、諧音語言游戲,還有多首惡搞當時著名童謠或詩歌的胡鬧詩,讓人讀起故事時不會產生“哦,我還是先去喝杯咖啡吧”的想法。但卡羅爾用這些帶著文學傳統的無厘頭韻文來講故事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讓讀者像個傻瓜一樣哈哈笑幾聲就結束了。這笑聲背后,有卡羅爾的哲學隱喻和對當時數學領域最新研究的諷刺。他在趣味和深刻之間、在荒誕和真實之間取得了平衡。

     

    這樣聽上去,卡羅爾的《愛麗絲夢游仙境》是不是有點兒像個精神分裂癥患者?表面上用天馬行空的劇情把讀者帶進一個奇妙的夢幻世界,內里卻是帶著嚴密的邏輯性和深刻的內涵。或許正是這種“表里不一”讓《愛麗絲》既俘獲了兒童讀者,也吸引了成年人,還讓《愛麗絲》跨越時空障礙、漂洋過海地在全世界流行了 150 年。

     

    以童話故事為圓心、半徑未知的“愛麗絲圓”

     

    《愛麗絲夢游仙境》作為一部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童話書,卻能在其誕生后的 150 年間一直流行,除了它自身的文學魅力之外,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功于它可以通過多種載體、以多樣的形式呈現給人們。

     

    目前,這個怪誕的童話故事已經被改編成繪本、電視劇、電影、歌曲、音樂劇、游戲等多種形式,這其中還不包括其他各種以《愛麗絲》為創作靈感的周邊產品和作品。看來,《愛麗絲》的藝術和商業價值還是蠻大的。

     

    在《愛麗絲》的諸多繪本中,有兩個版本是不得不提的(當然,其他版本也是極優秀的)。其一便是英國插畫家約翰·坦尼爾為《愛麗絲》初版繪畫的插圖。他也因創作《愛麗絲夢游仙境》及其續集《愛麗絲鏡中奇遇》的插圖而蜚聲國內外。是坦尼爾創造了愛麗絲的文學形象,他讓藍色小禮服成了愛麗絲的標配。但在當時由于不滿印刷質量,他擱置了第一版的 2000 冊,并于同年(1865 年)12 月發行新版本,隨后引發購買熱潮,使《愛麗絲》成為暢銷書。

     

    ▲草間彌生版《愛麗絲夢游仙境》插圖

     

    另一個便是日本“怪婆婆”草間彌生所繪的版本,這個版本極具畫家自己的特色。在草間先生 80 歲高齡的時候,她與企鵝出版社合作,以 100 多幅插畫的形式,相對完整地繪出了屬于她的愛麗絲奇幻之旅。但這一版本簡直是要“逼死”密集恐懼癥患者的節奏,因為草間先生把她傳統的藝術表現手法——圓點運用到所有的圖案里,然后你會看到各種由黑白、彩色圓點構成的圖案。

     

    與其他《愛麗絲》插畫家不同,草間彌生幼年時期因生理原因便生活在大量幻覺中,她早已將真實世界和幻境融合在一起。所以,她畫筆下的愛麗絲世界更加離奇與不真實。她的確有自信說出“我,草間彌生,是漫游奇境的現代愛麗絲”這句話。

     

    《愛麗絲》還經常被改編成影視作品。 1903 年,導演 Cecil Hepworth 和 Percy Stow 第一次將《愛麗絲》搬上大熒幕。盡管在當時這只是一部無聲電影,但它卻開啟了《愛麗絲夢游仙境》的熒幕化時代。

     

    之后便有大量鐘情于《愛麗絲》的導演和編劇以自己的思路改編和再創造了這個童話故事,讓屏幕上的《愛麗絲》得以更加豐富和多元化。截至 2014 年,《愛麗絲》至少 46 次被搬上熒幕。其中,影響較大的有 1951 年迪士尼動畫版和 2010 年蒂姆·波頓的 3D 真人版。

     

    ▲《清潭洞愛麗絲》劇照

     

    當然,在各種改編的影視作品中自然少不了盛產瑪麗蘇的韓國和動漫大國日本。 2012 年,韓國 SBS 電視臺制作周末劇《清潭洞愛麗絲》,由文根英、樸施厚主演。

     

    這里的兔子洞不是進入神奇世界的入口,而是韓國富人區清潭洞;愛麗絲不是那個單純的小女孩,而是一心嫁入豪門的女屌絲,在陌生的富人世界里追求愛情;每集開頭出現的懷表兔子也成了助女屌絲實現“脫貧致富”夢想的導師。雖然離原故事情節相差甚遠,但從偶像劇的角度看,《清潭洞愛麗絲》是成功的。該劇的平均收視超過 13% ,點擊最高收視為 17.6% ,最后以 16.6% 的高收視率圓滿落幕。

     

    而在諸多以《愛麗絲》為創作靈感的日本動漫中,“愛麗絲”往往并不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它通常意味著某種超乎現實的存在。如在漫畫家樋口橘所創的少女漫畫《愛麗絲學園》里,“愛麗絲”是特殊能力的代稱,“愛麗絲學園”就是專門為擁有“愛麗絲”的人開設的特殊人才學園。雙人漫畫家組合 PEACH-PIT 創作的漫畫《薔薇少女》中,“愛麗絲”是男主角心中唯一純潔無暇且完美的少女象征,是 7 個薔薇少女追求的目標。

     

    在眾多文學和思想大家的作品中也能隱約尋到《愛麗絲》的痕跡。在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的《一個青年藝術家的肖像》和《尤利西斯》中,在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變形記》和《審判》中,在英國詩人艾略特的《荒原》和《燃燒的諾頓》中,在中國作家沈從文的《阿麗思中國游記》中……都可以看到《愛麗絲》的影子。

     

    ▲吉卜力動畫《龍貓》中的貓巴士

     

    而《愛麗絲》除了作為整體對其他作品產生影響外,其中某一單個角色也可能成為新創作的源頭。其中,因神秘感和總是咧嘴微笑的柴郡貓一直是《愛麗絲》中最受歡迎的角色之一,同時它也是后人創作時爭相追捧的繆斯之一,在不少動漫作品中都能看到它時隱時現的身影。比如,吉卜力的動畫電影《龍貓》中那只咧嘴微笑的貓巴士;《鬼媽媽》中幫助 Coraline 走出險境的無名黑貓;《潘多拉之心》里的笑面貓;以兩部《愛麗絲》為背景創作的虛構漫畫《汝名艾麗斯》中的柴郡貓。

     

    卡羅爾的《愛麗絲夢游仙境》已經不再只是他的荒誕故事了,也不只是他對所處時代的暗諷了,它成了一汪取之不盡的源頭。無數創作取材于此,卻不拘泥于此,甚至可以做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就形成了一個以原作為中心,半徑可以無限延長的“愛麗絲圓圈”。后人可以憑借自己的奇思妙想和各種 idea 將這個圓圈擴大,而處于圓心的《愛麗絲》也將一直被人銘記,因為這里是起點。

    流行文化不斷變遷,愛麗絲的故事成了“1000 個人眼中的哈姆雷特”

     

    在《愛麗絲夢游仙境》誕生的這 150 年間,除了不斷地對其進行改編和再創作,對它背后的寓意和象征研究也從未消停過。似乎《愛麗絲》開啟的不只是個地下世界,還有人們永不滿足的好奇心。

     

    著有《愛麗絲冒險:流行文化中的路易斯·卡羅爾》的倫敦金斯頓大學威爾·布魯克教授說,每一代人解讀文本的方式反映了他們所處時代的文化,“ 1930 年代是精神分析, 1960 年代是致幻劑, 1990 年代是戀童癖”。于是不同年代的人們開始將卡羅爾和《愛麗絲》塞進他們的解讀模式里,不斷創造著其中的意義。

     

    20 世紀 30 年代以前,《愛麗絲》被定義為令人快樂、不帶深意、單純的兒童故事書,但隨著精神分析法的流行,人們逐漸相信在故事的表層下必定有深層次的內容,要用弗洛伊德的理論去理解它。于是,《愛麗絲》成了一本哲學意味濃重的童話書,其中語焉不詳的對話也被賦予了哲學色彩。

     

    “你的腦袋朝下,怎么說起話來還跟沒事一樣?”愛麗絲問道。她把他拖出來,讓他平躺在河岸上。 騎士聽了她的問題覺得很詫異,問道:“身體處在什么位置有什么關系?我的腦子還不是一樣思考嗎?實際上,我頭朝下時,思考才更敏捷,更能發明出新東西。”

     

    愛麗絲與白棋騎士之間的這段對話其實是帶著深刻的道理的,它想要表達的是關于理論理性的超然本質。因為白棋騎士預先確定了理論理性的超然本質,這種本質是不管身體如何錯位都能照常起作用的,照樣可以創造新東西。即,從理論上講,只要這些新東西不被放到實際運用中去檢驗,它都是合理的。但實際上,這些新東西在實踐中未必行得通。

     

    1960-1970 年代則是一個充斥著藥物濫用和性自由的頹廢時代。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愛麗絲》不但被人歪曲了,還跟著一起迷失了。由于愛麗絲在地下世界經歷的幻境很像吸食搖頭丸或者大麻之類的毒品產生的幻覺,于是人們紛紛懷疑卡羅爾其實是個癮君子。老牌搖滾樂隊杰斐遜飛機還在 1967 年根據“吸毒”的《愛麗絲》創作了經典歌曲《白兔》。這首歌在當時的 Billboard Hot 100 榜單上還取得了 No.8 的好成績。但在關于卡羅爾的第一部傳記中,卡羅爾并沒有吸毒。

     

    1976 年, Bud Townsend 導演、 Terri Hall 主演的電影版《愛麗絲》更是顛覆原作的天真爛漫。因為導演竟把這個純潔的兒童童話改編成色情電影。不過,在當時這部 R 級的電影似乎挺吃香。該影片上映后發布于各大主流院線,全球票房超過 9000 美元。

     

    ▲利爾德家的三姐妹

     

    到了 1990 年代,關于卡羅爾是戀童癖的這一說法讓全社會都拿起道德倫理來說事兒。卡羅爾之所以會被人懷疑是戀童癖,是因為他和小女孩愛麗絲之間的親密關系以及他所拍攝的那些兒童攝影作品,甚至有傳言說卡羅爾曾向愛麗絲求婚未果。但卡羅爾過多地與孩子接觸,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在社會交際上的不擅長。相比較復雜的成年人,孩子的世界是他更容易、也更愿意接近的。

     

    布魯克將這些關于卡羅爾和《愛麗絲》的閑言閑語歸于憤世嫉俗年代的產物。這是不是說明每一個走在成功道路上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被惡俗地中傷一下呢?

     

    究竟卡羅爾和他的《愛麗絲》背后有沒有藏著什么不可靠人的秘密,目前還無從考證。畢竟,卡羅爾已去世多年,也并沒有可靠的一手資料能回應這些質疑。但這些都不會影響《愛麗絲》這個童話故事本身的出彩和“卡羅爾是個天才”這一事實。

     

    此外,一直不遺余力地在黑化《愛麗絲》的還有各種改編游戲。 Spicy Horse 制作的《愛麗絲——瘋狂回歸》中,整體背景黑暗恐怖,愛麗絲變成一個剛從瘋人院出來的復仇者。 Rogue Entertainment 制作的《恐怖愛麗絲》跟《愛麗絲——瘋狂回歸》的套路相似,背景血腥骯臟,愛麗絲成了心理扭曲、手持屠刀的恐怖愛麗絲。

    愛麗絲的夢還會一直做下去

     

    鑒于蒂姆·波頓版《愛麗絲夢游仙境》2010 年在全球上映之后,口碑和票房都很好,迪士尼將推出《愛麗絲夢游仙境 2》( Alice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現已定檔于 2016 年 5 月 27 日。只是這一次導演換成了詹姆斯·波賓,他曾為迪斯尼拍過《布偶大電影》。但主演約翰尼·德普和米婭·華希科沃斯卡都會回歸續集。所以,影片還是值得期待的。

     

    當然,并不是憑借迪士尼的一部電影續集就可以讓愛麗絲和她的夢長生不老,《愛麗絲》其實已經成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成為文化中的一部分。

     

    于書迷而言,它是一本經典文學作品或其他作品的靈感之泉;于影迷而言,它是幾部動畫電影和好萊塢的炫酷 3D 影片;于驢友來說,它是可以穿越到地下世界的主題公園;甚至對吃貨來說,它是 The Fat Duck 餐廳的一碗甲魚湯( a mock turtle soup )和 Lucky 家的巧克力……《愛麗絲》以不同的方式浸透到不同人的生活當中,自然,且不突兀。

     

    盡管最初只是一個童話故事,但日后每一次《愛麗絲夢游仙境》的出場都并不單調,人們總是賦予它新的載體或內容,這讓它一直新鮮度不減,也一直讓人眼前一亮。

     

    大概正是這樣,愛麗絲的夢才一直沒有盡頭。因為人們正不斷地為她的夢開疆拓土。

     

     

    娛樂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