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主筆欄目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好朋友每月做客微信,與大家分享生活中的非凡志趣與獨到見解。
本期客座主筆:丁之向,著名鐘表收藏家。創辦德國Chronos雜志全球中文版《Chronos手表》,任發行人、主編。曾擔任過十年的心臟外科醫生。在本期欄目中,丁老師將暢談“脈搏計”的來龍去脈與內中精髓,帶你領略“醫生表”古往今來的迷人魅力。
如果你有問題想請教丁老師,可以直接發送至“浪琴表Longines”微信喲!我們將從中選取提問,請丁老師為大家解答。
文 / 丁之向
二十年來,我始終堅持,并從未放棄的習慣,或愛好之一,便是買表。表買得多了,難免有厭倦的時候。不過,有一類表,對我而言就像興奮劑一樣,已不僅是迷戀、熱愛,幾乎算得上是依賴、上癮了。
這便是脈搏計。雖然這類表有個很專業的名字,但其實,也就是帶中央計時秒針的計時表。唯一的特別之處,是其表盤外圈的心率刻度,和標注得十分清晰的基準數——“Gradue pour 30 pulsations”。在基準數中,30次是最常規的,偶爾也可見20和15次的。
通常,人們把脈搏計稱作“醫生表”。顧名思義,脈搏計“醫生表”主要的作用是測量脈搏。用左手搭住病人的脈搏,在開始數數的同時右手按下計時啟動鍵,數到基準數的一瞬間,右手按下暫停鍵,此時計時秒針指向脈搏計刻度的讀數就是每分鐘的心率。脈搏計最適合晚上查房時使用,無須開燈吵醒病人,測完之后到有燈光處看一眼就行了。
在1930到1950年代,很多高級計時腕表上都喜歡標上脈搏計,不過行業中有個基本共識:只有高級鐘表品牌,或高等級計時表上,才會出現脈搏計刻度。因為早期買脈搏計表的大多是醫生,所以也叫“醫生表”。醫生也可以算是有錢人、體面人,廉價的表也不愿湊這個熱鬧。
有人會問,脈搏計和一般計時表的差別僅僅在盤面的刻度上,那也就是說,只要有計時機芯,就可以生產脈搏計了?從單一的技術層面看,是這么回事;可是一旦結合了人文和歷史,那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在真正脈搏計的玩家,或是懂行的買家看來,能否造脈搏計,關鍵不是技術,而是資格。技術是學得會的,練得出來的;而資格是從前輩那里繼承來的,這輩子再努力也于事無補。因為這個特別的領域,早在四十年前就已經關上大門,關在里面的就是有資格的,關在門外的翻墻都進不去了。
沒有人禁止任何一個品牌去做脈搏計,然而,那些沒有資格的品牌的脈搏計,即便機芯和工藝再好,拿全了天文臺證書、日內瓦印記,在我看來,也就是個江湖郎中的道具,和真正的醫生完全不搭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