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ite id="syceu"></cite>
  • <small id="syceu"></small><abbr id="syceu"><table id="syceu"></table></abbr>
  • <abbr id="syceu"><button id="syceu"></button></abbr>
  • www.ymmtgmh.com — 中國知名的頂級女性時尚網站!
    當前位置:首頁 > 娛樂 >

    《我是歌手3》中那些讓人聽到心碎的情歌

    來源:摩登時尚網(www.ymmtgmh.com)時間:2015-04-01 08:54作者:Betty熱度:手機閱讀>>

     首先,這是一份很小范圍的榜單,來自澎湃新聞網(www.thepaper.cn)為本季《我是歌手》撰寫過評論的作者以及作者的同事,也很主觀,大家選出的最愛單曲既非出自專業眼光,也沒有跳出節目的范圍,只是自己喜歡而已。
     
           基本上,這份榜單的風格都是委婉一派,無論是《匆匆那年》還是《假如愛有天意》,都是輕聲說愛的作品,細膩,深情,適合單曲循環以往事佐之。
     
           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是,《我是歌手》是一個炒冷飯的節目。它的節目形態和理念不老,把參賽歌手們的節目價值挖掘到了最大。但是作為音樂的內核卻仍停留在十數年前。而且狹窄,情歌是絕對霸主。
     
           這份榜單的審美即是明證。慢板情歌,鋼琴和弦樂的配置,苦情歌的內容,是華語樂壇幾十年來不變的組合。
     
           音樂不是科技,當然不必時時創新。但音樂也不是可樂配方,一劑到底就能長盛不衰橫掃全球。
     
           所以很可惜的,這樣旺盛的一個節目,做的只是撿拾老珠擦一擦給人看,守舊到歌手們為了得票高一點,甚至不得不選芭樂情歌來取悅人們的耳朵。
     
           歌手們也不是沒有過嘗試。但是當孫楠很稀奇地獻上“阿卡貝拉”,張靚穎挑戰歐美大歌式的《Bang Bang》,不得不承認,我們的流行樂壇在模仿歐美的路上走得踉踉蹌蹌,開過眼界的觀眾們不但很難再被輕易震住,還會以“不走心”的理由,忽視這些超出傳統慢板情歌的努力。
     
           怪觀眾的審美滯后又保守是一件事,作為節目僅僅發揮了重新捧紅老歌老人的功效,卻沒有成功地走出傳統欣賞口味的框框,也很讓人遺憾。
     
           的確,《我是歌手》讓很多人難得地坐下來認真聽歌,并且發起集體討論,讓寂寞的歌壇熱鬧了一把。但是熱鬧過后,就像前兩季一樣,除了抬高歌手們的商演價格,也并沒有更進一步體現歌手們的價值,更沒有推動華語樂壇的些微發展,比過就完了。
     
           不發牢騷了,看歌單。清一色情歌,適合再聽一遍過過心事。情歌不老,可惜現在人心浮躁下筆難免輕淺,現在就連好聽的新情歌也很少啦。
    古巨基《匆匆那年》(原唱:王菲)
     
    文/滾筒洗衣機
     
           古巨基的版本我不覺得比王菲差,細節處理很贊,改得沒什么王菲痕跡了。我是基仔腦殘粉。王菲唱《匆匆那年》顯得比較云淡風輕(她唱啥歌好像都是那個樣子),古的版本比較細,一字一句都斟酌過,拿捏過。
     
           2011年我去紅館聽過他個唱,屬于現場蠻穩的。他不是出了好幾首那種一唱就十幾分鐘的歌么,live聽基本挑不出啥毛病。(好吧我聽歌很淺薄。)可能因為是演員,所以感情處理比起技巧要多一點。前兩年最喜歡的一首叫《戀無可戀》,是個港片《喜愛夜蒲2》的主題曲,存在手機還做成了鈴聲,當時在金像獎聽他唱了live還專門去看了這電影。
     
            《我是歌手》三季,來來去去的大肺嗓子很多,比如鄧紫棋,除了《泡沫》真的愛不上她其他歌,這一季韓紅類的我也不是很喜歡,倒是品冠那種深得我心。
     
    李健《假如愛有天意》(原唱:韓成民)
     
    文/西門補皮褲
     
           聽歌和喝酒一樣,對久經沙場的人來說,白酒一斤、紅酒幾瓶是喝不醉的,只是泡了酸澀青梅的小壇米酒、小酌幾口、風一吹就倒了,倒得還那么干脆。
     
           李健填詞的《假如愛有天意》恰巧就是這種。在《我是歌手》肝腸寸斷、排山倒海的濃烈情歌里,它小巧撩撥,輕拿輕放,每個人腦海里都若隱若現了那段“當年情”,所以你會看到觀眾席一位大姐哭得傷心至極,也不再覺得搞笑。
     
           這首歌其實不是唱完的,更像是在結結巴巴說完的,從“當天邊的那顆星出現”,到“一轉眼又不見”,像是回憶、又試圖忘記,詞貼著曲紋絲和縫地鑲嵌,但最后的效果是你幾乎忘卻了熟爛到家的原版音樂,只記住了“孤獨”的李健,在一個月朗星稀的夜,陪你一起“遙遙相望的愛戀”。李健的聰明,是音樂人情商高的最好體現,就是在音樂上從不喧賓奪主。
     
           “眼前人給我最信任的依賴,但愿你被溫柔對待”是整首歌的淚點,李健填的詞很符合電影中的劇情,也讓人有了沖動回去再看遍電影。有人和我說,李健版《假如愛有天意》是“擦肩而過”的最高境界。
     
           他的歌勝就勝在如他詞中所寫,用盡一生氣力,卻好似“春風拂面”。
    古巨基《愛與誠》 (原唱:古巨基)
     
    文/阿水
     
           現場版的《愛與誠》很慢,鋼琴只是點綴,古巨基的聲音是絕對的主角。他的一字一句吐得清清楚楚,在用力和輕松之間達到微妙的平衡。林夕的詞也寫得好,長情之后的滯澀和無措纏繞在一起,好像站在懸崖邊,進一步既是重生又是毀滅。
     
           這種千鈞一發的緊張感重了不好,畢竟不是痛失所愛而是斬斷雞肋,輕了也不好,雞肋也是肋,果腹的溫暖畢竟感恩。古巨基的拿捏恰到好處,他的聲音外松內緊,配合始終含而不發的配樂,即使高潮處的弦樂四起也難得地不張揚,沒有破壞古巨基聲線的完整性。
     
           最后說一句,“沒法真心愛下去,只好真心真意地結束”,手機里的歌換呀換,為了這句話這首歌一直沒刪。
    黃麗玲《愛》(原唱:莫文蔚)
     
    文/哲別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第三季《我是歌手》快結束了,居然沒有幾首歌紅了。
     
           本季似乎要高音有高音,要抒情有抒情,要高雅有高雅,要搞笑有搞笑,可大多屬于走不到心里的歌。A-lin在第11期唱的《愛》是我目前留下比較多印象的一首翻唱,她唱出了自己的特色,這特色又不像其他幾位歌手那樣,令人感到膈應。
     
           莫文蔚的風格在華語樂壇是非常獨特的,因此她最先演繹的《愛》似乎已經成為一種無法超越的經典。鮮有其他女歌手去挑戰它,而巫啟賢、林宥嘉等人的翻唱,雖也算不錯的男版,卻失了歌詞里幾分小女人的味道。
     
           而A-lin則不同,她沒有試圖超越,也沒有刻意模仿,更沒有去標新立異,她用一種很舒服的音色,閑閑淡淡地唱完,特別酸的第一遍副歌的“因為我會想起你”,“會”字啞了一下,很好聽。
     
           所以臺灣地區前“民意代表”邱毅也會發微博說,A-Lin的“愛”,唱出了每個人的愛情故事,把我都唱哭了。
    譚維維《烏蘭巴托的夜》(原唱:微笑樂隊)
     
    文/張高秋
     
           《我是歌手》最精彩的地方是,在優秀對手強大的壓力下,一個已經形成穩定風格,或者說,漸趨滯化的歌手,如何打碎自我,重塑新的可能。實際上,除了處在需要被熟悉階段的歌手外,每個停留多輪的歌手或多或少都在這樣去做,差別就在于做得好與不好。這不是那么容易的。
     
           所以從這點來說,譚維維值得我們去重新審視。雖然我依然不喜歡她,但我不能裝作看不見她的努力和能力,尤其是在《烏蘭巴托的夜》之后。這首被很多人翻唱和演繹過的蒙古傳統歌曲,在譚維維那里被重新定義,幾乎每一句都讓人感到驚喜。草原民族音樂中的那種神性,被譚維維準確捕捉,與逝者隔空喊話,使得后者沒有植入的生硬感。
     
           改編最難的就是,在“自我”與“他者”之間找到平衡,搞不好就會變成胡彥斌式的喧賓奪主。《烏蘭巴托的夜》沒有,譚維維既沒有把它變成“想念父親的夜”,又沒有被“曠野的風”淹沒,長調、呼麥、顫音,甚至杭蓋,都只是水到渠成,而非刻意添加。
     
           在節奏上,很得小說敘事之道。前段處處伏筆,中斷類似旁白似的呼喊,奇峰突起,接著一段細膩的雙語對唱,消解此前呼喊帶來的緊張情緒,然后又是一段從意識之外炸裂出來的“議論”——我們的世界剩下些什么——讓聽者由情緒走入思考的層面。下面兩句長調,是對前面“議論”的強化,無詞恰好不會阻斷這種思考。最后一字一頓的低語“穿過曠野的風,你慢些走。唱歌的人,不時掉眼淚”,頗有古典詩詞結句之妙,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蕭煌奇《讓》(原唱:楊宗緯)
     
    文/伍卓沛
     
           《我是歌手》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如果是過硬的作品,那么就會開啟這首歌的復興之路。《讓》這首歌走的就是這樣的路線,一開始收錄在楊宗緯的專輯中并不顯山露水,或許也只有楊宗緯的粉絲才會知曉這首歌曲。但是,蕭煌奇賦予了這首歌新生。
     
           作為這首歌的曲作者,蕭煌奇談及了這首歌的創作經歷,“這首歌是我自己的一個身后故事。自己喜歡的一個人,因為父母的反對,可能沒辦法和這個人長相廝守。有時候會感嘆自己眼睛看不見,導致很多事情沒有辦法這么如意,但我希望喜歡的她能夠有更美好的未來,也許家人為她安排的一切,另一個他可以給她幸福。我是用祝福的心態看待這一段愛情,愛是忍讓,愛是寬容,愛是包容,愛是祝福,我用祝福的心讓這段感情離開我的生活。所以我把對她的愛寫成一首歌,很懷念,很多回憶會在這首歌當中。”
     
           整首歌曲,蕭煌奇幾乎沒有用到一個轉音和過多的技巧,本真地唱了下來。尤其是唱到最后一句“多少日子蓋的羅馬,你用一夜拆了城墻,踩碎我曾讓你棲息的胸膛”,觀眾中已有不少流淚,而一曲唱罷,透過蕭煌奇的墨鏡,淚光似乎在這位盲人歌手眼中打轉(細心的觀眾應該注意到這個細節,沒有印象的可以看一下回放)。
     
           比較《讓》這首歌楊宗緯和蕭煌奇的版本,前者的演繹顯得有些苦苦哀求的意味,而蕭煌奇的版本顯得更悲壯,在痛苦回憶情愫的同時,在歌曲結尾表達了自己的釋懷以及對另一半未來的祝福,盡管自己真的很受傷,但是并沒有放棄對愛的希冀。
     
           情歌的最高境界就是有帶入感,當觀眾能夠在字里行間里找到屬于自己的故事,那么就算這首情歌只是娓娓道來,但還是能真正打動人心。
     陶喆、胡彥斌《黑色柳丁》(原唱:陶喆)
     
    文/躺椅小姐
     
           總決賽場簡直是車禍現場,李健和吳秀波的《朋友第一》串燒唱得戰戰兢兢言不由衷,《魚鳥之戀》和《十年》里兩位女歌手用力過猛拼命表現,顯然沒有理解歌里悲情的意味,簡直是“商女不知亡國恨”。
     
            但是也有幸免于難的,陶喆和胡彥斌的《黑色柳丁》就很贊。這首歌對他們兩個來說都是最擅長的型,也就不存在其他歌手們為了配合幫唱歌手而勉力夠自己夠不著的果子的窘境。
     
            再有就是舞臺魅力了。如果胡彥斌一個人唱,超過原唱陶喆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但是陶喆一來就不一樣了。這首已經唱到他骨子里去的歌外化出來就是絕對的收放自如,就算他的表演再夸張也不會過,反而幫助閉眼唱還不錯、眼一睜頓時自帶喜感的胡彥斌壓住了臺。
     
            陶喆的位置找得很準。他不緊張,也不像老崔、Eason用極度淡定襯得女歌手淺薄浮夸,反正就是他平時舞臺上的樣子,樂感非常好,表現欲非常強,但是懂得不要跳出音樂的框架,是一個好R&B歌手才具備的質素。看他這么一登臺,想起來在他之后還真沒什么可以比肩的“接班人”,真是遺憾。

    娛樂排行